“水与沙”的角力与拥抱

liukang20242天前吃瓜知乎357
浙江和新疆是沈苇的“两个故土”,右图为浙江湖州的水乡景象,下图为新疆沙漠胡杨景象。光亮图片/视觉我国
浙江和新疆是沈苇的“两个故土”,右图为浙江湖州的水乡景象,下图为新疆沙漠胡杨景象。光亮图片/视觉我国
【文学里念故土】
1988年10月,我在上海登上西行的列车——四天三夜的绿皮火车,硬座,81小时后抵达乌鲁木齐。从那时起,到2018年秋天脱离新疆、重返故土浙江,我在新疆日子、作业30年整。
前段时刻,在新完工的浙江文学馆里,我看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,用来描绘那个年代的“逃离者”——“走异路,逃异乡,去寻求异样的人们”。鲁迅可谓典型的“故土逃离者”,于1919年12月回了一趟绍兴,直到1936年逝世,再也没有回过故土。青年年代的我,相同是“故土的逃离者”,归于鲁迅说的“寻求异样”者,但时刻到了今世,“逃离”的内因和外因与鲁迅年代已然完全不同了。
当然,我仍是一位“归来者”。文学中的“归来者”概念是诗人艾青提出的,1980年他把自己的一部诗集取名为《归来的歌》,指的是中断了的写作又从头开端了,这在其时可泛指一大批诗人、作家。在今日,文学界特别是诗篇界,也有许多优异的“归来者”,他们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端写作,后来脱离文学另谋他路,人到中年,作业安稳了,又从头回归文学。相对于上述“时刻上的归来者”,我则是一名“空间上的归来者”。后者相对于前者而言,最大的特征是常对远方、对脱离之地魂牵梦绕,常常感到自己是“不在场的在场者”和“在场的不在场者”。这样的“归来者”,徘徊于“故土”与“异乡”之间,总是百感交集的。
年代在变,人的心里也在变,现在的年轻人大多神往大城市,而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青年则神往边远当地,有“边地情结”,这在其时是一种风潮,也是一种“亚文明”,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氛使然。这也是我23岁远行新疆的最大外因。奔赴新疆、西藏、内蒙古、青海、云南、贵州……其时都是大有人在的。和我差不多时刻到新疆的浙江朋友就有好几个,有的留了下来,有的没几年就脱离了,由于身体承受不了“异乡”,不习惯这儿的日常饮食,也不习惯新疆的干旱、绵长的冬天等原因,逃离故土的人只好再次逃离异乡。
由此可见,一个人要承受远方、异乡,首要有必要是身体的承受,然后才有精力的承受、心灵的酷爱,才干去爱那里的土地、公民、文明,才有可能在异乡建造故土,成为“异乡的本乡主义者”。而我,一到新疆身体就承受那里的饮食、气候、风情等,没有“排异反响”,文明、风俗上也感觉不到太大的隔膜,有一种天然生成对“异文明”的猎奇和酷爱。当记者的12年,担任《西部》文学杂志主编的8年,以及掌管新疆作协作业的2年左右时刻,我往来过的少数民族作家是许多的。有一次,维吾尔族诗人们举办一场研讨会,我不在现场,咱们谈着谈着,遽然开端议论我的诗中刚被译成维吾尔文的一组诗,他们以为我的诗中有“边远当地思想”“少数民族思想”,与新疆大地非常默契、和谐。这是我到新疆30年来获得过的最高点评。
现在遇到一些新知道的朋友,特别是记者朋友,都对我的新疆生计很感兴趣。他们通常会问:“你的老家浙江湖州,丝绸之府,鱼米之乡,文章秀丽之邦,这么好的当地,你怎样舍得脱离而去偏僻的新疆呢?是不是对‘诗和远方’的神往啊?”我的答复是:“请不要在我面前说‘诗和远方’,远方没有诗,只要相同日子着、思考着的人,相同有着喜怒哀乐、生生死死的人。或许被咱们疏忽的当下、身边,恰恰藏着一句能够疗愈自己的‘诗’。”
新疆在骨子里是绚烂的。地质学家说,但凡地球上具有的地貌新疆悉数具有:新疆有江南地貌,伊犁被誉为“塞外江南”;新疆还有相似月球、外星球的地貌……我曾说,新疆是“以天山为书脊翻开的一册经典”,南疆、北疆是她的页码,沙漠、戈壁、绿地、河流、湖泊、草原、群山都是她的文字,她具有一个“启示录式的布景”。
当然,我更乐意如此答复朋友们的好心问题:作为一个江南人、水村夫,我感到自己身上的水分太多了,需求去新疆沙漠把剩余的水分蒸腾掉一些。至于归来呢,我常开玩笑说,30年的蒸腾现已差不多了。人的身体和精力,都需求一种“水土平衡”。还有一点,故土、言语、逝世都是咱们随身携带的,现在我回到南边,却感到自己还随身携带着一个“远方”,常常为那片土地牵肠挂肚、曲折难眠。30年像梦相同过去了,人生如梦,西域似幻,它现已内化于我,化作我魂灵的一部分了。
在浙江师范大学求学时,我写了4年的小说,一起开端写诗,1988年到新疆之后完全转向诗篇,只写过两三篇小说,也写了不少散文,所以我对自己近40年写作生计的自我点评是:一个失利的小说家,一个继续的诗人,一个额定的散文作家。在新疆的30年,我出书了《在瞬间停留》《我的尘土 我的坦道》《沈苇诗选》《新疆诗章》《博格达信札》等10部诗集,《新疆词典》《正午的诗神》《沈苇散文自选集》等多部散文随笔集,还有文明研讨专著、编著、游览手册、舞台艺术剧本等,大多著作都与新疆有关。我感到单一化地表达新疆是远远不够的,有必要立体地出现新疆,写作体裁和内容的多样化正好对应新疆的丰富、多元。
1999年,我在乌鲁木齐写过一首短诗《两个故土》,许多读者以为是我2018年重返故土之后写的,但的确是当年30多岁时的著作。现在回头看,这首诗具有某种先见性,“……所以我生长,离乡背井,浪迹天涯/我见过沙漠、雪峰,女人和羔羊/现在我老了,头白了我回来了——又回到故土——/——流水中忽然停止的摇篮”。1999年我还没老,却说“我老了,头白了”,现在读来自己都觉得有意思。更重要的一点是,故土也能成为一位归来中年的“摇篮”。很小的时分,我在老家运河滨看大人们挖防空洞,掉进河里,幸亏被及时发现,大人们将一口铁锅反扣在地,把我放在上面挤出肚子里的水,加上人工呼吸,救活了。潜意识里,我对水有一种惊骇感。2013年,我在诗篇《沙》中写道,“你逃离家园/逃离一滴水的跟从/却被一粒沙占有……”这个“占有”长达30年。回到故土,我居住在杭州运河滨,又回到水边了。对水的惊骇构成早年的远行,也呼唤着中年的归来。爱与惊骇,是咱们的开端,咱们的中止,咱们的再动身,咱们的新开端……
在新疆日子期间,我引证最多的一句话是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“只要在第二故土才干查验自己魂灵的强度和载力”。现如今,俄裔美籍诗人约瑟夫·布罗茨基的表述深得我心:“诗人总之是要回来的,肉体或创造。我甘愿信任二者都会归来。”西域和江南,新疆和浙江,我人生地舆的南北极,我的“两个故土”,一东一西,相距悠远,但主体的迁徙、迟疑,并不能改动文学面对的根本主题:关于爱、存在、时刻等,地域变迁在文学中的反响、产生,还面对一个“去地域化”的问题,终究关乎国际与人道,抵达人之为人的根本出题。
“西域归来,从头发现江南”,这是作为一位归来者新的自我提示和自我要求。脱离、远行,然后重返、归来,意味着我的写作从“西域时期”进入“江南时期”。重返故土5年多,是我写作的一个高峰期。我写了献给榜首故土和大江南的诗集《诗江南》;作为一种诗学探究,写了“以诗论诗”的诗集《论诗》,现在已完结两部;在江南回望丝路和西域,出书了随笔集《丝路:行走的植物》。我又完结有关浙江四条“诗路”(浙东唐诗之路、钱塘江诗路、大运河诗路和瓯江诗路)的新诗集《水上书》,还应新疆公民出书社之约,选编了35年新疆体裁诗选《沙之书》(1988—2023年)。有意思的是,《水上书》和《沙之书》构成呼应和对照,就像“两个故土”总算在我心里的天平上获得相对平衡相同。
江南和西域,假如归纳为两个元素,那就是“水”与“沙”。水之影子中有我的来历、方言、残桥……沙之微粒中有我的芳华、热情、狂想……沙——空阔,精约,笼统,日落时分变得身体般柔软的大漠,“生而不倒一千年,倒而不死一千年,死而不朽一千年”的胡杨。水——逝者如斯,百川归海,升腾,再动身,化作草木葳蕤、纷乱具象。“水和沙”在我体外漫漶、汹涌、跌宕,延展为雄壮绚丽的图景、交响,“水和沙”在我体内争持、纠葛、角力,然后拥抱、宽和,有点相亲相爱的姿态。
因而,在文学和诗学意义上,江南和西域——我的“两个故土”,是同一个当地,或许说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旁边面。我体内、体外的“水和沙”,则有了一种交互并置的“共时性”。
(作者:沈苇,系浙江传媒学院媒体传达优化协同立异中心教授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)
(来历:光亮日报)
告发/反应
标签: 角力拥抱

相关文章

母亲外出失踪,南阳警方牵线:这个拥抱,他们等了15年

母亲外出购物失踪,异地异乡,一家人苦苦等候,南阳警方牵线——这个拥抱,他们等了15年一家人与民警合影。本年的国庆假日,关于南阳女孩儿张双来说,毕生难忘。10月3日,她在淅川县公安局民警的陪同下,带着姐...

友情链接: